每日十篇

【干货笔记】雅思口语终极解决方案(下)

环球教育整理

2018-08-10

  我们上次的文章里分析了两种普遍的问题,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一类小众的学生,他们多半来自于国际学校,每天都有若干外教课,或是在国外读了一两年中学回来参加培训升大学的。一上来就非常流利,但是没内容,他可以一直说一直说,发音听起来让人感觉是英文。当他说完了以后我问他:

  你还记得一秒钟前自己讲了什么么?

  把你想表达的内容用母语中文再说一遍可以么?

  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也不记得刚才说了什么。这样考官其实也不理。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同学的英文是流利的一塌糊涂的那种,发音也OK。

  如果你又很流利,又觉得自己发音不错,但是一考雅思口语就5.5,那么可以断定,你就是这一类考生。

  为什么还是考不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呢?

  没有逻辑,寸分难提

  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给自己录音,自己听听自己究竟说了什么?有必要的话,借助录音写下自己说的话,然后把逻辑修改正确。

  然后在详细分析下这个毒。

  大家在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希望能够提高外语交流能力的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敢于开口,尽量多、尽量早地开口。说外语,最好能找机会多跟外国人交流”。这样的建议是否有道理呢?很多同学也非常希望找到一起练习口语的同伴,有不少同学利用网络的便利用英语互相交流,希望通过主动开口说外语来提高。这样做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吗?我们来看一下。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以下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个案例:

  日本青年画家Wes,被美丽的夏威夷吸引,二十几岁移民到此。 Wes性格外向开朗,乐于与人交往。他不但有大家羡慕的英语环境,还有个“Native Speaker”的室友。

  Wes没有呆在美国的日本移民圈子,也不封闭自己,而是一到英语环境中就努力用英语与当地人交流。同时为了谋生,他在办画展和卖画时更是离不开使用英语交流。但几年过去了,Wes的英语交流甚多,进步甚少。

  语言学家Schmidt从Wes来美国之前一直观察到他来美国后数年,对他在美国生活期间的英语使用情况,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他的研究结论是:Wes到美国几年后,使用英语比刚到美国时更自如了,但英语水平和能力很低,错误百出,说话经常让 Native Speaker误解或摸不着头脑。

  Schmidt对他在美国生活五年后的英语水平,和他刚到美国时的英语水平进行对比后,得出来的结论是 :“几乎完全没有进步!”(“ Hardly improved atall!” Schmidt,1983)

  Wes想要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强烈,他意识到自己的英语不对劲,但又苦于提高不了。下面是他在美国几年后所说的英语原文,

  大家可以看到他的问题:

  “I know I’m speaking funny English, because I’m never learning. I’m just listen, then talk, but people understand, well, some peopleconfuse, before OK, but now is little bit difficult, because many people I’mmeeting only just one time, you know demonstrations everybody’s first time,sometime so difficult, you know what I mean? Well, I really need English more.I really want speak more polite English, before I’m always I hate school, but Ineed studying maybe school. I don’t have time but maybe better, whaddya think?”(Gass and Selinker, 2007, P335)

  Wes的案例引起了很多专家的重视,因为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且经过语言专家们长时间系统地追踪分析,深入的纵向研究的标准案例。对这种“Wes现象”,有很多人在探究原因,也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现在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解释是:当外语学习者在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很低的时候,过早地,积极地在自然外语环境中跟native speaker去交流,会扼杀了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反而造成语言水平难以提高。

  Wes性格开朗外向,一到美国就主动和当地人交流,尽管自己英语能力还很低,但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Wes努力地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的确是很快实现了用简单的,自创的,东拼西凑出来的低水平中介语(interlanguage)进行交流,英语能力很快被固化在了一个低水平上。一旦这些“自创语”实现了交流的目的,使用的人就会自动依赖于这些有效的自创语的范式去交流,这时不断重复练习的还是他的这些“自创语”。即使继续长期置身于外语环境中,也并不会再进步。( Sharwood Smith, 1994)

  可见,在自己外语水平很低的时候过早地开口说外语,不但没有让Wes提高外语能力,反而损失了提高外语的宝贵时机,人为地将自己的英语能力在这种交流中固化在了低水平上。这是语言学中典型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正是Wes“优越”的外语交流条件,使得语言石化的症状在他来到美国后很快就体现出来了。《鲁式语言和语言学字典》中这样解释:“石化发生于外语学习者认为他们用外语交流方式开始奏效了的时候。”语言学家Ellis认为,一旦外语学习者认为能够实现交流了,他们就会停止去学习更复杂的语言形式了。 Ellis进而总结出成人在自然外语环境中学外语,会是个非常慢的过程(Ellis, 1998)。Hulstijn 更是明确指出,“石化”更容易出现在随意交流的语言环境中(Hulstijn 1989)。

  美国不少语言专家对此现象作过认真的纵向的研究比对,很多研究对象都是亚洲人。除了前面 Schimdt对日裔的 Wes的研究外,另一位专家 Lardiere的长期研究对象,就是一名美籍华人 Patty女士。 Patty 16岁从中国大陆去香港上高中,在香港已经接触了不少英语,22岁时移民美国,在美国读了大学本科外加2年外语辅导班,接着在美国读 MBA,毕业后在美国的英语环境中工作,自己的老公是个不会中文的英语 Native Speaker,她在家中和老公孩子使用英语交流。 Lardiere对她进行了长达 12年的跟踪研究,在 Patty来美居住23年后,测试发现她的英语尽管流利,但表达中的语法错误仍很普遍,比如在该使用过去时的时候, Patty只有 1/3的情况正确使用了过去时( Lardiere 1998)。Wes是开口过早,在低水平就出现了石化的案例,而 Patty则是稍高一些水平被石化的例子。 Patty的情况,在长期生活于国外的华人中也很具有代表性。

  那么什么时候开口适合跟老外交流,最有帮助而没有害处?

  简单说是要在自己的外语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才行!很多同学说:这不是废话嘛!我就是要提高水平才想去跟外国人交流的,已经高了我还担心什么。Well,说这是“废话”也不为过,可见专门为了学习外语去跟老外交流,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都并非是必要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甚至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平时听到的“要尽早开口说,要多找人用外语交流”的建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可能是个非常错误的,有害的建议。

  在国外的广大中国留学生,很多人的口语水平一直提高很慢或者无法提高,主要的罪魁竟然是开口多了和开口早了。

  现在还在急着找人“练口语”,和想去找老外聊天的同学们,一定要警醒啊!


城市选择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海外
首页 打电话 找课程 找分校 关于环球